新闻动态

如何科学选择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路径?关键因素与决策流程详解

2025-07-11 返回列表

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是产品上市前的核心环节,也是企业资源投入的重点。根据中国NMPA数据,68%的医疗器械可通过免临床评价路径实现上市,而高风险产品则需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。选择正确的评价路径,不仅关乎合规性,更直接影响产品上市周期和成本控制。

一、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的三大路径

根据《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》(2021年第73号通告),临床评价路径主要分为三类:

1. 免于临床评价路径

适用条件

产品列入《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》(2023年33号通告)

主要为低风险器械(如部分Ⅰ类、Ⅱ类产品)

要求

提交产品与目录所述内容的对比说明

论证与已上市同品种产品的等同性

典型产品:手术器械、医用敷料、部分康复设备等。

2. 同品种比对路径

适用条件

产品与已上市器械在技术特性、适用范围、生物学特性上具有实质性等同

需通过对比器械的临床文献、不良事件数据等证明安全性

核心步骤:

选择对比器械:需公开可获取数据(如说明书、注册证信息)

差异性分析:对比材料、结构设计、性能指标(如疲劳寿命、力学强度)

数据收集与评估:临床文献(PubMed/CNKI检索)、不良事件库(如MAUDE)、真实世界数据

撰写临床评价报告(CER)

3. 临床试验路径

适用条件

高风险Ⅲ类器械(如植入物、人工心脏瓣膜)

创新器械(无同品种产品上市)

同品种数据不足以证明安全有效性

流程要求:

符合《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》(GCP)

需提交方案、伦理批件、统计报告等完整资料

周期长(1-3年),成本高(数百万元级)

二、路径选择的四大决策因素

根据NMPA发布的《决策是否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》,选择路径需综合评估:

1. 产品风险等级

Ⅲ类高风险器械:原则上需临床试验,除非满足豁免或同品种条件

Ⅱ类中风险器械:优先考虑同品种或免临床路径

创新器械:需通过临床试验生成新数据(如首个人工角膜)

2. 技术等同性

关键问题:

是否存在已上市的同品种器械?

对比维度:

材料(如金属植入物采用相同钛合金)

结构设计(如支架编织方式)

性能指标(如爆破压、疲劳寿命)

3. 现有数据充分性

免临床路径:依赖目录覆盖范围

同品种路径:需确保对比器械数据完整(如临床文献≥3篇高质量研究)

临床试验:当现有数据无法覆盖差异点时启动(如新材料首次用于心血管植入物)4. 法规动态

定期核查《免临床目录》更新(如2023版新增13个产品)

关注CMDE发布的子目录临床评价推荐路径(如骨科器械优先同品种对比)

三、实战决策流程图

6870a2b725409.png

四、企业优化策略:降低成本与加速上市

1.优先尝试同品种路径

时间成本仅为3-6个月,费用不足临床试验的10%

案例:某血管支架通过对比美国已上市产品,6个月内完成CER报告

2.善用境外数据

符合《接受医疗器械境外临床试验数据技术指导原则》时,可直接采用海外数据

要求:数据需符合中国人群特征及技术审评要求

3.预沟通机制

对创新或高风险产品,提前与CMDE沟通路径可行性(如Pre-Submission)

避免方案被拒导致的返工(节省≥6个月)

4.动态更新临床评价报告

上市后持续收集不良事件、文献数据

每1-2年更新CER,应对监管抽查及延续注册

结语

医疗器械临床评价路径的选择,本质是在合规前提下平衡风险与效率。企业需建立三维评估模型:产品风险特性+技术等同性+数据充分性,并动态跟踪法规变化。精准的路径决策,可使产品上市周期缩短50%以上,成为抢占市场的关键竞争力。

【本文参考资料】
[1] NMPA《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》
[2] CMDE《决策是否开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》
[3] 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(2023年第33号通告)

论坛
论坛
扫描二维码
获论坛信息
联系
( 010 ) 63311696/97/98
法规
法规
扫描二维码
获取法规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