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动态

医疗器械注册检验全攻略:从送检到拿报告,这些关键流程不能少!

2025-04-30 返回列表

在医疗器械行业,注册检验是产品迈向市场的关键门槛,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要求的法定程序。

其目的在于验证产品的安全性、有效性和合规性,只有成功通过注册检验并获得带有认证的报告,企业才有资格提交注册申请,最终实现产品上市。

注册检验

根据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》等相关法规,未通过注册检验的医疗器械产品,禁止上市销售。这就好比没有驾照不能开车上路一样,是不可逾越的红线。

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,注册检验的要求也有所不同。其中,三类器械作为风险最高的一类,需要通过更为严格的检测。这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,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。

前期准备
1、分类界定:

明确产品属于一类、二类或三类医疗器械,这是注册检验的第一步。一类医疗器械风险程度较低,部分产品可自检;二类医疗器械风险适中,三类医疗器械风险较高,这两类通常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注册检验。以血糖仪为例,它属于二类医疗器械,在注册检验时就需要找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。

2、技术要求

编制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技术文件是重中之重。这份文件涵盖了产品的性能指标、安全标准、试验方法等内容,是产品的“技术蓝图”。例如,医用口罩的技术要求中,会对过滤效率、通气阻力、微生物指标等做出详细规定。

3、样品准备:

一般需要提供全性能测试样品,数量通常为3倍检验用量,特殊情况可酌情减量,但不得少于检验及复试用量。

同时,样品必须标签完整、效期充足,标签上应注明检品名称、批号或编号、型号或规格、生产日期或效期、生产单位等信息,且标签内容应与申请函、申报资料相应内容一致。样品剩余效期一般应满足2个检验周期,已过效期或效期内不能满足2个检验周期的样品通常不予受理。

比如,某企业准备送检一批体外诊断试剂,就需要确保样品的包装完好,标签清晰,且在有效期内,以保证检验的顺利进行。

线上申请

完成前期准备后,企业需登录NMPA认可的检测机构官网进行线上申请。以湖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为例,申请流程如下:

1、登录官网(www.whmit.cn),完成注册登录和认证。 

2、登记预约信息,根据产品类型选择相应的检验类别。如 YC 代表有源超声类(性能安规);EC 代表有源超声类(EMC);YQ 代表有源非超声类(性能安规);EQ 代表有源非超声类(EMC);WY 代表无源其它类;WT 代表体外诊断试剂类。

3、填写“检验申请表”,上传相关资料,包括:

企业资质文件,如营业执照、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等,用于证明企业具备合法生产经营的资格。

产品技术要求及说明书,这是检验机构了解产品技术参数和使用方法的重要依据。

关键元器件清单及原材料证明,用于说明产品的组成和原材料来源,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。

抽样与检测
1、抽样环节:

抽样环节由药监部门负责,他们会在生产企业的成品库或市场上抽取同批次样品,抽样过程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,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。

抽样人员会详细记录抽样信息,包括样品名称、型号、规格、批号、生产日期、抽样日期、抽样地点、抽样人员等,抽样完成后,将样品放入密封袋中,并贴上标签,注明样品信息,抽样人员需在标签上签字确认,以确保样品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。

2、检测内容:

检测内容包括安规测试、EMC 测试、生物学评价等多个方面。安规测试主要检测产品的电气安全性能,如漏电流、机械强度等,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使用者造成电击、机械伤害等危险;

EMC测试则检测产品在电磁环境中的抗干扰能力和自身的电磁辐射水平,包括辐射骚扰、抗干扰等项目,以保证产品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能正常工作,同时不会对周围的电子设备产生干扰;生物学评价主要评估产品与人体组织、血液等接触时的生物相容性,确保产品不会引发过敏、毒性等不良反应。

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,检测项目会有所侧重。例如,植入式医疗器械会重点关注生物学评价和长期稳定性;体外诊断试剂则主要检测准确性、重复性等性能指标。

3、周期与费用:

注册检验周期一般为2-6个月,且无需支付费用。但如果企业希望加快检验进度,可以选择委托检验,不过需要额外支付一定的费用。

检验周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,如检验项目的复杂程度、样品数量、检测机构的工作量等。

例如,某企业送检的一款新型医疗器械,由于其技术创新性高,检测项目较多,加上当时检测机构业务繁忙,导致检验周期长达6个月;而另一款常规的医疗器械,检测项目相对简单,样品数量也较少,检验周期仅为2个月。

报告获取与注册
1、检测报告:

检测完成后,检验机构会出具包含 CMA 认证的全项检测结果的报告,这份报告是医疗器械注册的核心材料。

报告内容真实、准确、完整地反映了检验过程和结果,包括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标准要求、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等。企业在收到报告后,应仔细核对报告内容,确保无误。

2、发补与整改:

若检测不通过,检验机构会出具详细的不合格报告,企业需要分析原因,进行整改,并重新送检,直至合格。

整改过程可能涉及产品设计优化、生产工艺改进、原材料更换等方面。

例如,某企业的一款血压计在检测中发现测量准确性不达标,企业通过重新校准生产设备、优化算法等措施进行整改,再次送检后顺利通过了检验。

论坛
论坛
扫描二维码
获论坛信息
联系
( 010 ) 63311696/97/98
法规
法规
扫描二维码
获取法规
顶部